0471-6686529
咨询范围:恋爱培训、约会技巧PUA指导、两性心理分析、挽救情感危机、防出轨、调解家庭矛盾、疏导失恋离婚
青城之恋服务中心
婚恋家庭情感心理咨询服务
  • 姓名*
  • 电话*
  • 项目*
提交
在线预约
12年婚恋心理服务经验
近万件成功案例
独立安静的咨询室
客户信息严格保密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0471-6686529
联系我们
你的原生家庭与内在小孩对你到底有多大影响?
来源: | 作者: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 | 发布时间: 1天前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该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爱自己的内在 活出真正的幸福?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小孩,如果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里受的创伤比较大,内在的小孩会有很多压抑的创伤和情绪。 

 

 全球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又会影响每个人一生。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都会有遗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问题,当作是自己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 

 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幸福、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和传承。 

 你没有疗愈的创伤和问题,都会复制和传承到孩子身上。 

 

 

 过去不好的事情, 不要持续下去; 

 过去好的经验, 要把它传承下去。 

 你正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和他的家庭幸福。 

     

 

    什么是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家。 

 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 

 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有些人可能会说:在原生家庭里发生的事情,很多都不记得了。 

 那么,可以回忆起来的事情,和我们年幼在原生家庭里发生的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呢? 

 答案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或者想要看到的界面。 

 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背后,以一种自动的方式在运行。 

 因此,我们就是这样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模式。 

 在我们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中、人际交往中,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 

 要么无意学习模仿,要么刻意反抗叛逆。 

 除此之外,除非我们觉察、疗愈、改变,不然就会以这两种方式一直重复下去。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 

 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我家就是这么挤的。” 

  

  什么是内在小孩?    

  

 

 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我们相信个人的过去及童年经验,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要发展成健康、功能键全的成人,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关键性的发展任务。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期望可以被当作「一个人」来爱,并且也有人来接受他的爱,这是使一个人在成长中学会爱与信任的关系之起点。 

 若孩子们成长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不能满足,则孩子会经验到痛苦与伤害,而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扭曲,对他人的不易信任,以及对事情麻痹反应。 

 一般而言,凡是有感觉或情绪的字眼,如快乐、痛苦、愤怒、高兴、哀伤等情绪,就可能是【内在小孩】在说话,通常是用情绪与思想沟通。 

 内在小孩受伤的因素主要是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如爱、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没被满足。 

 一个人为了求生存,在一个幼年受虐或不安全的环境,我们必定某个程度需要否定【内在小孩】,以脱离真实自我,避免不好的感受。 

 

  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要求、习惯和规则

 

 比如:妻子在一个家庭亲密度高的家庭长大,丈夫在一个家庭关系淡漠、疏离的家庭中长大。 

 过年的时候,妻子陪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四散离开,毫无亲密感。 

 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妻子感到受伤难过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 

 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对方不爱你,只是每一个人学习到的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针对你,只是这个人本身压抑了很多的伤痛和伤害,内部已经塞满了,他对任何人事物,都会充满敌意和攻击。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 痛苦的经验感受, 

 往往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 做了影响一生 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但她选择伴侣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因为很难维持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 

 同龄孩子有的东西,她常常没有。 

 她经常一个人放学回到家,一个人面对着空荡荡、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 

 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经验,让她内在有非常强烈的孤独感和匮乏感,她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真正的爱和很好的伴侣。 

 所以她常常会选择比自己条件差的男生,相处一段时间又因为不安全感而将对方推开。 

 

 对于我们的亲密关系,则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 

 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摆脱【内在小孩】的接管,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的重复一些模式:喜欢某类人、不喜欢某类人;强烈渴望想要得到某些精神、物质上的东西。 

 我们童年在原生家庭所缺失和受伤的,我们往往会想通过在后续的关系和生活中补足回来,填补内心受伤的空洞。 

  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 

 4.你的“创伤”,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仔细的感受和察觉自己,然后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感悟。 

  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都会有遗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问题,当作是自己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 

 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幸福、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为自己负责任。 

 而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创造一个文化和传承。你没有疗愈的创伤和问题,都会复制和传承到孩子身上。 

 过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正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家庭幸福。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尊重孩子的爸爸。 

 爸爸妈妈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要因为自己的关系问题而伤害孩子。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 

 

 孩子的生命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够白头偕老,如果夫妻离异,或者感情出现问题,如何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如何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 

 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心灵的那个需求就会卡在那里,一直渴望得到填补。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的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孩子就会感到空虚无力。 

 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但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父母否定自己的伴侣时,父母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懒惰、不负责,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 

 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那我们该怎么办? 

 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 

 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言传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不要因为伴侣的行为,而去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 

 祝福所有的父母与孩子,都能够通过改变、觉察与疗愈,拥有越来越幸福的人生。 转载声明》: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18548182068。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