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1-6686529
咨询范围:恋爱培训、约会技巧PUA指导、两性心理分析、挽救情感危机、防出轨、调解家庭矛盾、疏导失恋离婚
青城之恋服务中心
婚恋家庭情感心理咨询服务
  • 姓名*
  • 电话*
  • 项目*
提交
在线预约
12年婚恋心理服务经验
近万件成功案例
独立安静的咨询室
客户信息严格保密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0471-6686529
联系我们
萨提亚:四种不良沟通姿态介绍
来源: | 作者: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 | 发布时间: 5天前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了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出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内心感受,萨提亚提出了沟通姿态的概念,分别是:讨好、责备、超理智以及打岔。   这四种生存姿态全都来自一种低自尊和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将属于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 

 个体之所以会使用这些生存姿态,完全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的价值感免遭那些言语或非言语的、可知觉到的或是假定存在的威胁。         01        

       

 一、讨好 

 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 

 讨好者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却毫不在意他或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接纳。 

 讨好与表里一致性的使他人愉快的尝试截然不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 

    典型的讨好姿态是:我们单膝跪地,向上伸出一只手给予,另一只手则紧紧捂住胸口。 

 这一姿势向人们表明:“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你看到我正在保护自己的心脏,也许就不会杀死我。”         02        

        二、责备 

  责备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责备的姿态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了这样一条社会准则,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我们决不可以表现得“软弱”。 

 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不断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环境。责备意味着藐视他人,而认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虑的。 

 当责备别人时,我们常常会被形容为敌意、专制、爱找麻烦或是暴虐的。除了不断地挑剔苛责,我们还倾向于拒绝别人的请求。一有机会,我们就会对别人的提议表示反对。 

    典型的责备姿态是:挺直脊背,并用一根挺直的手指指向他人。迈出一只脚来达到唬住别人的目的,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将另一只手放在腰际。我们皱起眉毛并绷紧脸部肌肉。背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只要想以这样一种功能不良的方式存活,这种痛苦就无法避免。         03        

       

 三、超理智 

 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得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 

 当人们与我们交谈时,我们滔滔不绝地发表看似绝对正确的意见,显得明智而善辩。这种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观。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 

 它同样反映出一个社会准则:成熟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    典型的超理智姿态是:站得笔挺僵直,毫不动弹,将胳膊放在体侧,或是对称地抱在胸前。由于站得太过僵直,很快就会感到严重的背痛。双脚完美地紧贴对齐。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脸部毫无表情。         04        

       

 四、打岔 打岔姿态常和搞笑或滑稽相混淆。打岔模式是超理智的对立面。与打岔者相比,超理智的人通常显得沉默而稳定。 

 处于打岔姿态的人们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他们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打岔者不断变换想法,并且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对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任何价值。 

 打岔者相信,只要他们能够将注意力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就可以生存下去。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客体上。例如,当人们问他们现在怎样时,他们也许会谈论高昂的生活费、天气,或是最近的足球比赛结果。    典型的打岔姿态是:歪歪斜斜的,处于一种背部扭曲但仍然站立的姿态。两膝相对,两只胳膊和手掌都面向上伸出。头竖起来,严重地倒向一侧,两眼凸出,嘴巴张开并扭曲着,脸上很多部位都在抽搐。 

 要想在这种极端不稳定的状态下维持平衡,打岔者必须不断移动。他们的姿态和动作总是显得不合时宜、多动并且毫无目的。    

 大多数人并不会在所有时间内都只处于某一种典型的生存姿态。只要有足够多的机会出现,不论是内部或外部的机会,都可能激发出我们的另一种应对方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除非我们能够学会如何达到表里一致,否则我们将始终受到某种形式的讨好、责备、超理智或是打岔的生存姿态的限制。 

 注:以上内容摘自《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由PP心理工作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