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到底是什么?
爱情,无论在诗歌、音乐、绘画、小说、电影中如何惊天地泣鬼神,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就是一堆化学物质反应,充其量也就是一杯激素鸡尾酒chemical cocktail,仅此而已。
说到对于爱情的研究,不得不提的就是这方面的权威人物美国生物人类学家Helen Fisher。近年来,由于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Fisher博士与另一位神经科学家Lucy Brown博士合作,将脑部扫描引入到对于爱情的研究中,这让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啊!
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神经科学发现,爱情并非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本能需求,就像睡觉呼吸一样,不受我们控制!!!
当你坠入爱河,你的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就会变得极度活跃。我们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繁衍在大脑中进化出了奖赏系统,每当获得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或者行为,就分泌“快乐激素”(主要是多巴胺)来奖赏给自己一种“欣快感”。奖赏系统始于一个叫做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的脑部组织,它位于脑干部位的中脑。之所以科学家们发现爱情是一种本能,就是因为VTA的位置在我们的脑干,也称爬行脑,这部分大脑掌管一切吃喝玩乐的本能行为。当爱情发生的时候,多巴胺就像洪水猛兽一般吞噬了VTA(Aron et al., 2005)。多巴胺给予我们动力和专注力,是一种让人上瘾的物质。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爱上一个人,就会日思夜想,整天都想和他/她在一起,就是因为多巴胺让你对这个人上瘾了。这也是为什么失恋的时候我们感觉痛苦难耐,就像被掏空了一样,这其实是最基本的戒断反应,和戒掉任何让你上瘾的物质,比如酒精、香烟、毒品,是一样的。
除了多巴胺,爱上一个人还会让你大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它是一种压力激素,在我们面临短期压力时分泌,增加心跳率和血压,加快呼吸,并降低食欲(D'Andreaet al., 2003)。
压力激素的上升同时大量消耗了我们的血清素(serotonin),所以科学家们发现在热恋中的人的血清素水平会比正常情况下低(Aronet al., ibid)。缺乏血清素让我们感觉焦虑、抑郁、缺乏控制感。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热恋中的人那么容易无病呻吟了!因为一个人,我们突然变得心跳加速、紧张焦虑、手足无措、患得患失、神魂颠倒、茶饭不思?嗯,那就对了,十有八九是遇到真爱了,哈哈。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就是睾丸素(testosterone)。这个虽然俗称雄激素,成年男性也确实要比成年女性多分泌20倍,但是女人照样也需要它的,因为这个掌管我们的性欲。理论上来讲,我们可以对一个人有性欲而没有爱,但是反过来,如果对一个人有爱情,尤其在热恋时期,一定会有欲望,而且是极其强烈的占有和合一的欲望。Fisher博士认为,我们人类之所以有爱情,是因为进化让我们能将我们所有用于交配的能量集中到一个对象上,并能在一起够久来把后代抚养长大,确保自己的基因安全地延续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热恋期或者蜜月期到底能维持多久呢? 爱情能长久吗? 2014年发表在Prevention Science杂志的一个研究发现,近400对夫妻中有14%的男性和10%的女性报告说在结婚30个月左右,蜜月期明显结束。神经科学家们认为,热恋期间分泌的压力激素和血清素会在18个月,最长3年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恋爱初期的紧张焦虑感逐步消失。与此同时,另外两种激素--催产素(oxytocin)和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会随着恋人在一起的时间日益增长,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就是让人产生依恋和情感联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相濡以沫。
催产素有各种昵称,比如爱情激素、拥抱激素、信任激素。催产素在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会大量分泌,目的是为了让妈妈和孩子之间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情感联结和依恋关系。催产素还被发现在性高潮的时候大量分泌,这有助于爱人之间维持亲密的关系。另外,亲吻、拥抱,乃至眼神接触都可以刺激催产素的分泌。
抗利尿激素是个让我大开眼界的激素,我准备把它命名为“忠诚激素”!科学家们发现,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多少大大影响一个人在感情和婚姻中的忠诚度。不光是人,动物都是。科学家们在草原田鼠和山区田鼠身上做了实验。草原田鼠是一种非常专一的哺乳动物,一生只爱一鼠,而山区田鼠则以滥交闻名,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草原田鼠有抗利尿激素分泌,而山区田鼠没有。有趣的是,当科学家们抑制这种激素的受体之后,草原田鼠从专情秒变滥交(de Boer et al., 2012)。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因为时间变得平淡无奇?非也!!!Fisher博士和她的研究小组在2011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即使平均婚龄已经21年之久,还是有那么一些老头老太,依然宣称他们“疯狂地相爱着”,而他们的脑部扫描也证实与热恋中的年轻男女并没有大的差别(Acevedo et al., 2011)。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长久保持爱情中的激情的呢? 如何科学地恋爱? 现在我们已经科学地了解了爱情这杯鸡尾酒,那么就可以科学地去调味,使它保持长远的新鲜和美味!这就来看看有哪些科学方法来给爱情保鲜:
激活奖赏系统 我们已经知道了多巴胺在爱情中的重要性了,所以激活奖赏系统,确保多巴胺的分泌是保持爱情的要务之一!科学家们发现,那些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在爱河中的爷爷奶奶们,他们的秘诀在于,把让爱人快乐和幸福作为自己快乐的来源。多巴胺的分泌很大一个刺激源就是追求目标的实现,当我们把爱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把满足爱人的需求作为自己满足感的来源,那么你们之间就不会缺多巴胺。
还有一个方法提升多巴胺分泌的,就是要记得制造新鲜感。爱情降温的很大原因之一是时间一长,你和爱人之间就像左手摸右手,太熟悉了。大脑最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研究发现,当恋人们花时间在一起经历新鲜的、有挑战性的事情,他们的感情就能保持和升温(O’Leary et al., 2012)。如果你们能一起去蹦极,当然是极好的。如果你们都不属于冒险的类型,那也要想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一些惊喜和兴奋点哦。
保持“积极错觉”
神经科学证明,爱情确实是盲目的。当我们在热恋中的时候,奖赏中心被激活,但是大脑其它很多部分的活动却被抑制了,比如我们的大脑皮层和杏仁核(Zeki, 2007)。大脑皮层中用于理性思考和决策的部分的功能被抑制,使得我们无法理性思考和判断;而杏仁核作为扫描负面信息并产生恐惧等信息的功能也被抑制,使得我们对于爱情盲目乐观和自信,“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这么产生的。有趣的是,研究发现,能让爱情长久保鲜的方法,就是保持这种盲目的“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即使知道爱人并不完美,你也只看到他/她的好和完美。因为一旦动用我们的理性脑,很多时候就会出事!要让爱长久,请保持盲目和错觉!
多亲多抱多上床
亲吻、拥抱、抚摸都可以提升催产素的分泌。尤其是上床这件事,Fisher博士说一定要多做!她认为,这件事情能同时刺激睾丸素、多巴胺、催产素的分泌,从而提升恋人间的欲望、爱慕和依恋,简直就是一举三得。这么合算的事情,还不快去多做!
遵循魔法比率
这出自于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专门研究婚姻稳定性的心理学教授John Gottman的一个理论。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了一个被大家称为魔法比率(magic ratio)5:1,也叫积极性比率(positivity ratio),指的是夫妻在相处中,尤其是在有冲突的时候,正面和负面交流的比率。直白点说,就是如果你们在吵架的时候他骂了你一句,但是之后说了五句好话来弥补,那么这对夫妻的婚姻稳定性会比较高。Gottman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中指出,这个比率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能有高达87.4%的准确率来预测这对夫妻是否在五年后还在一起(Carrere et al.,2000)。
最近一直在看《北京女子图鉴》,剧中主角陈可一路走来的情感经历是这部剧的一条主线。经历了十一任男朋友的她,最终是真的和医生男朋友白头偕老了吗?剧中的感情线在男朋友递给她银行卡的刹那,以陈可的拥抱而戛然而止。
看上去,每个男性都对她不错,送温情,送物质,送前途,送青春,送稳定。不过,我猜陈可和医生的故事,可能依然卡在某个现实的落寞中。
从陈可的故事说起: “你知道自己在爱情中想要什么吗?”
初恋叫杨大志,喜欢陈可,但因为母亲的病重而选择分手。他的说辞是陈可怎能放弃北京的前途,她需要更好的未来。在他的心里,或许陈可就是一个需要奔跑,却无法为他停留的女人。我想他是了解陈可的,因为后续的经历,也确实在证实着陈可需要一个又一个新的可能性,而很难停留。
后来的第二任男朋友张超给了陈可安定,但他的眼界又是让陈可所嫌弃的。当好不容易找到配合她欲望的第三任男朋友时,他可以给陈可物质,却给不了她所期待的婚姻。
摄影师给了她浪漫,不过其他的给不了,包括信任;第一任老公给了她稳定的婚姻,但给不了她内心想要的足够保障,比如房子;年轻的九零后给了她青春的身体,却给不了成熟的生活体验……直到陈可遇到了医生。但即使他能给她足够的信任和稳定,但生活的琐碎、孩子的需要,也许依然会令陈可在未来的生活里失望。 我想应该有一个区分,那就是工作能力和情感经营真的是两回事,即使陈可在工作上和人脉运用上好像能力超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情感和亲密关系方面或许就像一张白纸,需要重新学习。每次陈可都在经历着像女王一样被喜欢和追求,但一旦进入关系,她就像一个小姑娘在努力配合着对方,忍耐着直到无法忍受而选择离开。 陈可在不断寻找情感,但每一段关系都是从激情开始,到失望结束,这可以看到一个女孩寻找情感的过程,但她可能并不知道究竟她想要的是什么?我想陈可的寻找经历,可以折射出,很多都市女孩子的感觉:
一方面希望寻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但另一方面也在受着周边和父母的影响,是否对自己好就是适合结婚? 是否经济条件好就适合在一起?过了三十岁,面对生育焦虑,是否找个稳定的“老实”男人赶快嫁了呢? 在很多时候,寻找结婚对象,更多的是需要缓解恐惧与焦虑,而其他方面,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观察自己的内心: “追求你想要的,也要接受你不想要的”
不仅陈可不知道,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观察,如果客体关系相对好的人,可以寻找到对自己还不错的关系的可能性比较高,而内心的客体关系不太好的人,就可能真的需要无数次碰壁,无数次的痛苦,直到你愿意停下来指责,而回望和内省自己的内心。 我见到过很多像陈可一样的姑娘,漂亮,打扮时尚,情商高,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在亲密关系这里总是受尽打击,伤痕累累,曾记得有不同的来访者都问我一个问题:“我在工作中处理关系能力非常好,为什么就是在亲密关系里遇人不淑?总能遇到各种渣男呢?”
对此,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当你愿意理解自己为何去与渣男接触时,开始反思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你究竟想追求得是什么?这就是从痛苦的循环中跳出来的开始。
从强调外界,到逐渐观察和理解自己内心的关系模式,这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当无法理解时,就只能通过工作来麻痹自己,试图减轻在亲密关系里自己无能的挫败感。
这种无奈在剧中也有所呈现:陈可在工作中积累到了足够多的经验,即使她在关系中一次次回到原点,重新开始。不过她在情感生活中,除了挫败外,可能更需要面对自己对关系的需要,同时也确实需要坦诚地理解自己在关系里的无能为力,以及内心对于想要什么的空白。 这种空白感,损伤的是所有的亲密关系。在情感出现问题的伴侣中,女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是这样,认识你的时候不是这样啊,你当年怎么跟我说的?你骗了我!”
是啊,他本来就不是你想得那么好,他仅仅是个普通人。当你看中他老实不会油嘴滑舌时,或许他永远不太会甜言蜜语哄着你;当你看到他每天工作加班时,可能意味着他不太会在你需要时,第一时间跑到你左右;当你看到他严厉的捍卫你的权利,而对他人声嘶力竭时,或许有可能他也会为了他的母亲,而跟你撕扯。
是的,所有人,都有着天然的缺陷,如果你只想要好的那部分,而厌恶其他的,那么除了在自己幻想世界里能得到暂时满足外,其他的关系基本都将是一地鸡毛而令你难以忍受。 听上去相当残酷,不过这就是真实:你在每个阶段想得到的越迫切,你眼睛所能看到得就越狭窄,当你真正想融入关系时,失望感就越发强烈。你的空洞试图得到解脱,但碰撞到得是对方的阴影时,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绝望。
荣格分析心理学视角: “理想对象是女性心中阿尼姆斯的投射”
我记得在弗洛伊德对于性驱力的文献中,会经常讨论到“阴茎羡慕”,这对于女性的性驱力来讲至关重要,在婴儿到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当儿童对于母亲的期待在逐渐失望时,她会将注意力转向父亲,但期待父亲满足得不仅仅是父亲的功能,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她内心里在母亲那里的失望,比如女性的关爱、温柔、呵护,同时再兼具父亲的强悍、力量。 当女孩子慢慢长大,她在择偶中就会投放出所有理想化的需要。比如剧中的陈可,她无法辨别她要得是什么,只要对她好,满足她这个阶段需求,她就喜欢,进入关系后,她会从女王快速成为乖顺的小姑娘,举止行为都向对方靠拢,直到发现这个人的阴影,她就只能选择离开,因为这个人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告诉陈可,男人是如何“不靠谱”。
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在陈可心里也许验证着她妈妈曾经的感觉,对男性难以信任,男性大部分都有毛病。 这个内心定式,不知在多少女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母亲感到受伤,将感觉给了女儿,女儿受到挫败,再继续感到痛苦,继续传递。
这里可以加一点理论,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很深刻地描述了女性心中的男性部分也就是阿尼姆斯:“即使一个女人在外表上极富于女性特征,在她的内心里,阿尼姆斯同样可以是一种强悍的、冷酷无情的蛮力。一个人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与女人内心中的某种东西处于冲突状态,这种东西冥顽不化、冰冷残忍,完全无法令人接近。”[1]
阿尼姆斯最喜欢永无休止地重复着的一个主题是:“在世界上我所渴望的唯一的东西就是爱——而他却不爱我”。[2]在女人生命的心灵深处,阿尼姆斯悄声低语:“你毫无希望。努力又有什么用呢?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意义。生活永远是这样,绝不会变得更好。” 而不同女性的阿尼姆斯都不同,但在内心虚无的感觉中,女性在选择男性时,无意识里有着阿尼姆斯的要求,在不同男性相处时,也许会唤起阿尼姆斯强制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其实与现实并不符合。比如男性怎样对我才叫爱,如果他不这样做,那就意味着他根本不爱我,我需要这样做才值得爱,如果不是,我根本不值得,而这样的感觉来自于父亲感觉的传达。
在陈可的感觉中,或许十一个男朋友,就代表了她众多阿尼姆斯的投射,每个人身上都有她想要的,也有她厌恶的。
阿尼姆斯的观点仿佛很少会与具体的情境相吻合一致。它的观点更像是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合乎理性,但却不切合实际。[3]因为这种感觉根深蒂固,我们甚至难以觉察,比如他人对自己怎样代表爱,自己对什么状态才能满意等等。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内心阿尼姆斯的要求,去理解自己的需要是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去剥离哪个是内在的要求,哪个是真实的现实,通过这个过程,逐渐收回这些“混乱”但“强硬”的投射,我们才可以越来越看到真相:自己的真实需要有哪些?对方是谁?他是用什么方式来对待我们,他的真实究竟如何? 这里补充一个我对自己观察的例子,我在写文章时,经常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你不用写了,写了也没用,不会有人看的”,我反思过这就像是我父亲曾经小时候对我的观点,“你什么都学不会,你不行的”。
虽然时过境迁,但我内心却记下了父亲对我的要求,我对自己苛刻的要求,就会有着这种“严厉的,强硬的”,被我自己经常认为我就“应该这样的”。而现在看来,这就是我内心男性部分,阿尼姆斯对我的占据。
一个真实的自性化是经历过痛苦、一次又一次在内心中领悟而实现的。就像是离开内心严格束缚的国王,那个强硬的权威国王不仅束缚着女人对男人的要求,更是奴役着女人自身,使其无法作为一个个体得到真正的解脱。
剧中的陈可正在事业上一步步地走向独立,而她在情感的理解方面也需要一个自性化的过程:去碰撞,受伤,整合,在痛苦深渊里重新理解和反思自己,这是心灵中的锻造成金,当力量在自己的内心生成时,这才是将阿尼姆斯的男性力量结合自己女性部分真正发展。 当女性成功地维护了自己,与阿尼姆斯相抗衡,就是不让阿尼姆斯吞噬自己,反而它将不再只是一个危险分子,开始变成创造性力量。
我们女人需要这种力量,因为它看起来虽然奇怪,却只有在这种男性存在成为我们灵魂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恰如其分地执行自己的功能时,女人才有可能成为更高意义上的女人,而同时,她又作为她自己去完成人类个体肩负的使命。 ◦ 他既不谈女人要做小伏低,也不痛说原生家庭、革命家史。 ◦ 而是从婚姻问题开始解决,接地气,有效且实用。 ◦ 又从问题到深层次的自我、潜意识,从根源上明白问题。
他告诉我,一个人应该有两种力量:
• 母性力量:有能力让一个人从情绪风暴中走出,恢复正常。 • 父性力量:如何让一个充满攻击和冲突的气场,变得风光霁月。
我迈不过去的难堪、愤怒、羞耻、自责、无助、绝望,全都扔给卢老师,在被他咀嚼消化之后,将其中有希望有力量的部分,返还给我。
回想起来,和老师咨询的那段时间,他教给了我三样本事: 1、三观过硬 一个人最早的三观,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但是这个三观往往存在缺陷,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乖孩子,却没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竞争者。 如果不能更新过时的旧三观,那么就只能像藏在桌子下面的小孩,用恐惧和退缩面对这个世界。
2、安抚自己 安抚自己包括对自己情绪的安抚,和过去创伤的疗愈,前者需要很多技巧,而后者则更需要耐心,耐心地陪伴自己,原谅自己,接纳自己。
3、搞定他人 学会情感的种种套路,攻杀战守,进退有据。在关系中学会沟通,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有这三样本事,你就可以拥有完美关系的一切条件。 我进入了好几个群,问了很多姐妹同一个问题“出轨过的男人是否值得原谅”?
没想到,大家讨论特别的热烈,大概有300个曾经复婚的网友说了自己的经历。其中有群友说“你就算是问尽天下人,如果不懂得爱,依然做不出选择。”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要先问自己5个问题。
◦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 我渴望什么? ◦ 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喜欢什么? ◦ 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是什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
吐槽你老公身上那些不忍直视的坏毛病。
• 下班一回到家臭袜子乱丢,东西乱放,你说了他800次,他都有1000种理由让你无语凝噎 • 吃完饭,直接拍拍屁股走到沙发上,根本不关心你是不是也很累 • 周末在家,只知道玩游戏,家务,孩子,都是你的锅 • 情人节,纪念日通通不记得,每次还狡辩说要朴素生活
看看这些“控诉”,简直都是我们老公本人!
有时候真的有那么一瞬间不想要老公,想把他直接随手扔到垃圾箱里,让其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