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就小丁一个孩子,家里人那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要什么给什么。可他到底为什么要拿刀子划自己呢?第一次看到那些伤痕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我整夜整夜担心的睡不着。都说孩子自残是缺爱,可是我真的想不通,我们全家的爱都给他了,他为什么还会缺爱呢?”
在小丁妈妈的眼泪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迷茫和无助——
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地爱孩子了,孩子还是会伤害自己?到底要怎么去爱孩子,孩子才不会自残呢?
类似小丁的情况并不鲜见,近几年自残甚至成为了青少年的“时尚单品”。让青少年和家长都在一道道伤痕的痛苦里挣扎,无助。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自残自伤,
了解出现自残这种现象的背后又有哪些心理原因?
了解当身边的人出现自残的现象的时候,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自残/自伤的多种表现形态 自残也叫自伤,官方术语叫“非自杀性自伤” (non - suicidal self- injury,NSSI),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自杀想法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常见的行为有用刀片划伤手腕,用烟头烫伤自己,揪头发,撞墙等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伤痕或损伤的行为。虽然不是为了寻求死亡,但这种行为的自杀风险很高。 一般来说,自伤行为多发生在11岁~25岁。西方的研究显示,自残/自伤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超过 20%;而中国的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残/自伤的发生率在30%~50%。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没看到那么多自残的青少年啊,这个数据是不是在危言耸听啊?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残的方式有哪些,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无法理解的行为,可能就是青少年们在伤害自己。 青少年常常采取的自残/自伤方式有: 1、割伤或划伤:用美工刀划手腕或者用圆规扎手背,希望被看见的,一般伤口会在手腕、手背处;有些不想被发现的,伤口一般会在比较隐蔽的上臂、大腿内侧等。 2、自残拔毛:拽头发,或者拔汗毛、拔眉毛以制造痛楚; 3、咬伤:用牙咬指甲,或者撕咬手背、手腕处的皮肤; 4、撞击:用头撞墙,用拳头砸墙,或者自扇耳光; 5、撕裂:反复揭开伤疤,阻止伤口愈合; 6、吞噬有害物质:过量服药或者饮酒; 7、自我谩骂:用恶毒的语言骂自己,这类往往是自己在网上用小号,化身他人,对自己进行语言攻击和人格侮辱,也叫网络自伤。 这一条条听起来就疼痛难忍的行为,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呢?从小连打针都怕疼的青少年们,到底为什么能抵抗身体怕疼的本能一次次伤害自己呢? 自残/自伤背后的内在意义探索 自残/自伤的行为通常都不是单纯的为了伤害自己,而是存在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原因。研究发现,自残/自伤行为往往与内心的痛苦感受密切相关。大部分自残/自伤者是为了应对负面情绪,也有一部分是自我惩罚。具体来说,自残/自伤背后的原因有: 1、情绪调节:有些人可能使用自残作为一种应对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强烈情绪,尤其是在面对压力、痛苦或冲突时。自残可以成为一种逃避或减轻负面情绪的方式,因为在自残的瞬间,可能会感受到一种释放或暂时的解脱。对于一些身陷痛苦无法自拔的人来说,身体的痛苦会转移心灵的痛苦。 2、确定自我,恢复理智:很多人在困境中,害怕被情绪击垮,所以用自残/自伤的行为,让自己在看到身体流出的鲜血中,恢复理智,确定自我。个体可能通过自残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并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3、寻求帮助和表达:对于一些人来说,自残可能是一种表达内心痛苦和无助的方式。当个体感受到自己不被看见、不被理解时,往往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引发关注,寻求帮助。通过自残,他们试图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帮助,因为在其他方式下他们可能觉得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施虐&受虐:对于一些成长在家暴和虐待环境中的人来讲,他们会逐渐向施暴者认同,将自己受到的虐待和暴力合理化,认为那是爱的表达,以至于自己在需要被爱的体验时,下意识地自己伤害自己。 5、改变他人的行为,逃离某种环境:当个体在人际上面临两难处境,既无法反抗对方,又没法逃走时,伤害自己就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激发对方的内疚、恐慌心理,从而让自己得以从这种情景中逃离。 6、惩罚或报复他人,使其内疚:这个常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比如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的软肋,在对父母不满时,就会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惩罚或报复对方,让其心疼、内疚。 7、自我惩罚:有些人可能因为自责、内疚或感到自己是问题的根源而进行自残。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试图对自己的错误或缺陷进行赎罪。 8、谋求死亡,得到解脱:当个体感觉自己身陷某种痛苦而又无法摆脱时,那种绝望感会让其觉得死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自残/自伤就成了一种自杀的尝试和预演。 不管是哪种原因的自残/自伤,都不是一种健康的应对方式,都对生命都有极大地损害。自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伤害。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大脑中主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已经在12岁左右发育成熟,而负责理性思维,调节情绪的前额叶要到25岁才发育成熟,所以青少年往往是情绪体验强烈,很容易感受到痛苦,但又缺乏应对痛苦的能力,所以常常会以极端的方法来处理强烈的情绪与感受。但选择自残作为应对方式,会阻碍青少年寻求更有效的问题结局方式,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根据统计,近15%的青少年,会用自残/自伤的⽅式处理情绪危机。 虽然自残/自伤不会立即致死,但也会导致感染,出血,瘢痕等问题,甚至存在失控状态下丧命的风险。对自残/自伤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自残/自伤其实是一种潜在的警示信号,表明个体在心理和情绪上可能需要帮助。因此我们需要为自残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如何帮助自残/自伤者 自残/自伤很多时候是一种信号,是当事人痛苦的呐喊,无声的呼救,如果我们能及时地施与援手,不仅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也会让其感受到理解和支持,重燃战胜困难的信心,走出逆境的勇气。 当我们发现身边有自残/自伤者时,不管任何形式,也不管伤口的大小,即使只是想法,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那代表着背后有需要解决的更大的心理困扰。 1、提供安全的环境:选择一个安全、私密的环境,最好是在只有自己和自残/自伤者两个人的空间里,创造一种轻松的谈话氛围,认真而不严肃地开展对话,不要让对方觉得被审问。 2、避免逼迫和指责:不批评、不指责、不过度反应,在保持自己情绪稳定的前提下,耐心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困难或者烦恼,并表示不论何种情况,我们都愿意陪着对方,一起面对困难,减少其孤立感和无助感。 3、协助情感表达:鼓励其表达情绪,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共情其感受,并将其反映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理解、接纳和关心。鼓励对方寻找更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绘画、写作、音乐等,帮助自残/自伤者通过艺术等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4、表达关心和倾听:尊重对方的意愿,如果对方不愿意说,只需要静静地陪伴即可,不勉强其说话,接纳对方的“不知道”或“沉默”,让其感受到“有人在意ta”、“有人聆听ta”。 5、根据对方需求提供帮助:不讲道理,不劝说对方“不要想太多”,更不要用道德绑架对方,说其“不珍惜生命”、“不懂得感恩”等,而是仔细分辨自残/自伤者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对方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缓解痛苦情绪的,需要交给对方一些更安全地应对情绪的方法和途径;需求关注的,让其看到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并鼓励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6、持续关注:维持与自残者的联系,持续关心对方的情况,确保对方得到所需的支持。 7、寻求专业帮助: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后,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经历着内心的痛苦,请明白,你并不孤单。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请记住你拥有坚韧和勇气。虽然痛苦可能让你感觉无处可去,但请相信,你可以找到更健康的出路。 你的情感和体验都是真实的,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请不要独自背负这份痛苦,寻求帮助也是一种很勇敢的举动。有无数人,包括你身边的人和专业的支持,都愿意为你伸出援手,陪伴你度过难关。 不论前方有多么曲折的道路,你都不是孤独的行者。让我们一同面对挑战,共同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我疗愈。伤痕累累的花朵也会有人关心,也值得拥有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