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最近一期的《奇葩说》里,薛兆丰教授从经济学角度指出了他对婚姻的一些看法:
你能不能跟一个人结婚,愿不愿意跟一个人结婚,不是看最高处,而是看最低处。
不是说这个人状态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要执着的,一点都不打折扣的,要求TA一直保持这样的高度,相反,我是会想TA将来会老的,我还觉得可以接受。
能够接受对方最低状态,这是走进婚姻殿堂了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或许就是婚姻幸福的标准,当我们对伴侣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伴侣又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是否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当初自己能够接受他的最低处是什么?现在的要求是否已经超过了伴侣的范围?
1 学会放大优点,接受缺点,才更接近真实
很多人都喜欢用幻想的包装婚姻,恨不得自己是韩剧女主角,对生活的想象是:不仅有诗,还得有远方,不仅有甜言蜜语,还得有浪漫场景。
其实真正的婚姻殿堂,烦心琐事、财米油盐总会比浪漫要多很多,终究躲不过一地鸡毛的现实。
刚结婚几个月的小雅,每次见到我就忍不住要吐槽她老公。
在还未“转正”的时候,是一个很勤快的人,每天接送小雅上班,还跟着APP上的食谱亲自下厨给她做饭,颜值高,又勤快,小雅想,这样的人,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差吧。
在每天的甜蜜轰炸下,快速地通过了小雅的“考验”,两人恋爱三个月后便结婚了。
不曾想,老公在婚后便像换了一个人,不再亲自做饭了,不是去婆婆家吃,就是下馆子;接送上下班也没有了,就连小雅要出差也不接送机,让她自己打车,更划算。
小雅说:这人浑身上下都是各种毛病,几乎没啥优点!满脸嫌弃状。
生活中似乎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因为在追求的时候做了一些浪漫的举动,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有浪漫细胞的人,而实际上,他更多时间里比较木,所以如果生活做一起后,发现他根本不懂浪漫,便会觉得很失望。
在心理学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提出了一个“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就像很多伴侣之间那样,因为相爱,情人眼里都是出西施的,当然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其实这就是优点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让你忽视了他的缺点。
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人们往往因为对方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便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对待。
当我们把用一颗平常心情看待幸福的时候,变会觉得幸福没那么难。
即便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点偏差,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我们学会了放大优点,正视缺点,才能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获得幸福。
2 降低预期值,才能更接近真实
我同学小影便是这样一个人。还记得她刚结婚那会,宿舍姐妹们都替她感到不值,觉得她这个婚结得太寒酸了。
没有钻戒,没有新房,只是因为爱,一个高学历的班花,就这么“草率”地把自己给嫁了,难免会让大伙觉得不值。
小影和她老公恋爱的时候,她老公还只是科技公司的一名学徒,每个月微博的工资,都拿来买书和上培训班了,要说吃大餐或旅游,少之又少。
但正是因为他有上进心、对未来有规划,深深吸引了小影。
交往中,小影也倍受关爱和呵护,他有担当、善良的品质也给他加了分,她相信,他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于是在老公升为主管后,她们便简单的举办了婚礼。婚后不久,老公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独立出来自己开了公司。
当经济条件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小影觉得,幸福指数也随着增长了,用她的话说,从租房到买房,是一种幸福,从电动车换到小四轮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她经历了老公最穷的阶段,这是老公的最低点,以后每次赚来的超出预期的财富,都是比以往要更好的状态,那必然都是惊喜。
在《亲密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
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深渊。在梦想幻灭之后,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满怀的希望如果落空,一个人很难可能妄下结论,认为亲密关系都不会有好结果。
这便是预期太高的原因。
在进入一段婚姻前,要理清现实和幻想,要将各种能发生的问题预想一下,不对伴侣和生活期望太高,适当降低自己的预期值,才能更接近生活,更接近幸福。
3 接受对方的不完美,才能走向更完美
在《亲密关系》书中,作者克里斯多福提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作者说:
当时,他正与妻子又一次陷入权力斗争中,并开始怀疑这样的竞争到底有没有停止的一天,还是他们应该要在完全撕破脸之前离婚?
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有一朋友曾经问他,想不想知道让生命变得丰富的秘密?他告诉朋友:很想知道。
于是朋友就对他说:秘密就是,你的生活已经很丰富了。这也就是电影《天地一沙鸥》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于是,正深限于权力斗争的克里斯多福,仔细思考了这些话中的智慧后,决定亲自实验一下。
他想要的是和妻子相爱,但在当下的处境却是正在和她争吵。怎么办呢?于是他想象自己,只要做个深呼吸,便可以从争吵中跳脱出来,和妻子相爱。
再想象一下,假如现在和妻子不是在争吵,而是感情很融洽的话,情形会是什么样?一起喝杯红酒?一起吃顿晚餐?想想都觉得幸福啊。
想到这,他开始着手去做妻子希望他做的事情。他开始专注地给妻子做菜,因为妻子曾说过,特别喜欢吃他做的这道菜。
因为妻子是他心爱的人,在为爱人付出的时候,是会产生奇妙、幸福感觉的,在这些感觉的催动下,他慢慢的又想到了妻子其他的优点,于是,在这顿饭做好后,他与妻子之间的紧张情势冰消瓦解了,并一起享受了这顿愉快的晚餐。
这个神奇的反应,便是他所应用到感情上的“量子隧道”,也是婚姻关系中,从生活本身通往灵魂关系的一个桥梁。在我们并不完美的生活中,如果觉得已经无法突破、无法改变了,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努力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让自己去接受原本可以看见的各种现象,我而不是去拒绝。
把爱放在首位,多发挥自己积极的想象力,即便伴侣有很多都不完美,试着去接受他,突破感情的月晕现象,便有机会穿越“量子隧道”,从而达到自己一个是比较满意的生活状态。
4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人叫它“期待效应”,这个效应是指,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将这个效应用在婚姻上,也特别好理解,在你的印象里,如果只记得一个人优秀的地方,只记得他的最高点,便会对他报以很高的期望,假如现实与想象有落差,心里会感到不悦,便会给对方传递消极的信息。
相反的,假如你接受了对方的最低点,那当现实超越了你的期望后,你的喜悦、积极也将传递给对方,这就能让对方进步更快,而你们的生活,也会随着越来越幸福。
是否愿意和对方结婚,是否是一位难得的伴侣,不是看对方最高处,而是看他的最低处。
结婚的前提,是学会自我负责
如果说出生,是我们的第一次生命,那么,婚姻,就是我们的第二次生命。
在足够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我们会无形中被另一半影响、被另一半塑造、被另一半雕刻。
就像冰川画着大地的形状,爱人也刻画着我们。
可是,很多人往往会忽略的是,我们在也刻画对方。
在婚姻中呈现出来的那些苛责、指控、怨怼以及不合理的期待,就好像坏掉的画笔,画出一个难堪的爱人。
与此同时,你却又希望这个难堪的爱人,可以把你刻画得美轮美奂……这是不是有点不通情理?
所以,如果想在婚姻这个第二次生命里获得新生,最重要的是你也要做一只五彩斑斓的画笔。
这只五彩斑斓的画笔,是由自我负责、爱与被爱的能力构成的。
自我负责,是说我们能够看见内心的那个黑洞,那里席卷着很深的怨怼,而对此,我们有能力去安抚它,而不是渴望由对方来填满它。
爱与被爱的能力,是说我们能够坦然地告诉对方,在这第二次生命里,我愿意做一个好的画笔好好雕刻你,但是也希望你也成为一个好的画笔,好好刻画我。
只有基于这样的自我负责,我们才能够找到不竭的水源,去浇灌这第二次生命,让它在荒漠上开出繁盛的鲜花来。
所以,别看李诞都找到美女了,你也就跟着去结婚了。
结婚之前,先问问自己,我准备好那个五彩斑斓的画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