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杨博士说心理(ID:ancareyang)
心理学,会让我们更懂得人性,也会对一些现象看得更透彻。
今天,整理出来了10条心理学效应,希望会让你有所收获。
邓宁-克鲁格效应
1999年,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其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个心理学效应指的是,那些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觉得还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正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就会如饥似渴的学习。
反而是处于愚昧之巅的人,他非常自信,他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平庸。
正因为认知有限,所以他就容易夜郎自大。变得傲慢,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别人都不如自己。
一句话总结就是: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
正如美国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的:“知识的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所以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保持谦卑之心,这样才能打破幻觉。
皮革马利翁效应
希腊神话中,有位善于雕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
他把所有的热情、精力和热爱,都寄托在自己雕刻的少女身上,向神祈求让它成为自己的妻子。最终爱神被他感动,赐予少女生命,与国王结为夫妻。
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经过验证,发现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也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自我期待预言。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所以你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自信心。
鸟笼效应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上了—只精致的鸟笼。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问的次数多了,卡尔森觉得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这个效应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你购买了一台昂贵的跑步机放在家里,尽管一开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买的,但之后就可能会陆续购买配套的运动装备,像运动服、运动鞋等,花费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只为了让跑步机 “物有所值”,让它所处的这个 “健身场景” 更加完整。
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有个“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人际期望效应”。
什么意思呢?当你看下属不顺眼,觉得他能力不行,态度也不好时,往往是越看越不顺眼,越看毛病越多。等过一段时间后,他可能就真的越来越差了。 比如你的孩子,你觉得他表现得很差劲,一直批评他,他就会越来越差劲。
相反,如果你真心地欣赏、表扬某个下属时,他可能真的就越来越出类拔萃,最后成为你期望中的人。你鼓励你的孩子,他也会朝着你期望的样子发展。
所以,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期望、期许,信任、鼓励会带来成功。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最早来自西方世界的俚语,指的是如果某件事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式可以处理,而其中一种方式将导致灾难,一定会有人选择导致灾难的这种方式。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那么怎么办?就是你在工作中,一定要检查,要将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都重新检查一遍。
这样,可以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安慰剂效应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身体一不舒服,就去上网搜索,搜索完甚至怀疑自己得了“绝症”。
但这样负面的心理暗示,会进入潜意识,影响健康。
研究证明,79%的医学生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原因就是在接触大量同类病人后,会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最后往往就“如愿以偿”。
相反的是,如果不幸患病,除了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之外,不妨多去想象自己健康的样子,越具体越好,比如自己大口吃美食、和家人旅游的场景,让“我很健康”的信息进入潜意识。
很多时候,只要能起到安慰心理的作用,人体的自愈力,就会让病情自然而然的好转。
所以一旦生病,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生活。
拆屋效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
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谈判和博弈时,直接说你的要求,对方不会答应。
最好的方法,是先向对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在遭到拒绝之后,退而求其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样这个小要求被答应的概率也会增大。
破窗效应
犯罪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破窗效应”。
大意是说,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这扇窗户没有得到及时修补,那么没过多久,就会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人打破。
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及时对错误的行为加以遏制,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麻烦。
所以,面对着别人触碰你底线,触犯你利益的行为时,一定要当场表明态度,让别人知道你反对什么,你支持什么。
这时候,他才会敬畏,也不会有人效仿,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过吊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此时如果有一位异性出现,他(她)会误以为自己心跳加快是因为这个人,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2个道理:
第一个,不在感情最浓烈时做决定,不被一时的冲动裹挟。
第二个,考查一个人,要看和他相处的琐碎日常。
如果你是一位女生,不要轻易被感动,而是要时间来考验一个人。你需要在长期相处过程中,考察对方的谈吐修养,以及他掌控自己情绪和人生方向的能力。
幸福递减定律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幸福递减定律”,指的是我们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随着物质享受的增多而减少。
当我们贫穷时,一顿丰盛的大餐就能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期待;当我们渐渐变得富裕时、再好的食物、再大的屋子,都不能让我们觉得幸福。当我们孤单时,有人给予关心和陪伴,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温馨;当我们渐渐习惯了温暖和照顾,就会对其视而不见,觉得自己还不够幸福。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我们:在一段关系里,或一个环境中,我们的状态不同,体验到的幸福感也不同。
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对方变了,而是环境变了,所以我们不能把对幸福的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更多的应该是向内求,向内修行。
当你这么做,你就幸福多了。
以上就是10个拿捏人性的心理学效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